信鸽

纸短情长,道不尽太多涟漪古人邮寄的是信件

发布时间:2023/3/17 3:54:41   

几年前,一首名叫《纸短情长》的歌曲爆火,我至今还记得大学的室友整天在耳边哼唱这首歌的样子。

“纸短情长,道不尽太多涟漪”,就和这歌词描述的一样,一封信的篇幅毕竟有限,所以能够表达的内容也是有限的。

而在古代,由于通信设备的不发达,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远程交流几乎只能通过书信的方式。都说“浓缩就是精华”,那一封封的书信,邮寄出去的只是只言片语,但是传递的却是浓厚的情感啊!

那么,古人是如何寄信的呢?我们这里说的不是那种口信,而是那种以文字为载体,需要人力传输的信件。

一、飞鸽传书,但是这种方法只能用来传递某种消息,寄信是万万不能的

也许我们在看电视剧的时候,经常能够看到人们用信鸽作为媒介,来传递信息的情节。

但是只要注意到的话,就会发现,从信鸽脚上绑着的那个小容器里面抽出来的纸张,面积非常小,所以能够传达的信息也是非常有限,因此这种方法一般都用于暗号的传递。

打个比方来说,当一个细作深入敌营,摸索到了对方的一些紧要信息,但是为了不引起别人的怀疑,于是就提前约定好用飞鸽传书的方式来传递信息,及时交流。

但实际上,这种方法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因为鸽子也有可能会被人从半空中劫持,然后换上假消息,最后贻误军情。

除此以外,更凄惨的是,鸽子被一些喜欢吃野味的人从空中射击下来,做成一盘盘美食,那信件自然是不能传达出去了。

而除了信鸽,有的时候古人也会训练自己的宠物帮助自己邮寄信件,当然,这个距离也是不能太远,毕竟不是所有小动物都能做到像信鸽那般,飞行很远。

像猫猫狗狗这类的宠物,训练得当的话,也是能充当信使的,不过这种方法并没有很多人去尝试,毕竟除非必要,否则人们不大可能花费太多的心力在这上面。

二、找到一个恰逢要出远门的人顺带“邮寄”

其实找一个人带信这种方法算是非常简单粗暴了,对于古人来说,也算是一种非常方便又常见的寄信方法。

尤其对于几乎不怎么出门的女性来说,她们要想知道自家出门在外亲人的消息时,就只能求助于那些正好需要出门的人。

当然,寄信的地址还不能与对方所要去的地方有太大的出入,否则就会非常不方便。

比如说,书生去参加什么乡试、会试以及殿试的时候,对应的场所如果需要寄件,都可以拜托对方看在同乡的情谊上顺带捎带一下。

其实像那些大户人家,一般因为家中小有资产,所以完全不用担心消息传递不出去,简单啊,随便吩咐一个信得过去的小厮将信件送到对方家去就行了嘛!

不过像这种人家毕竟只是一部分,大多数平民老百姓还是要借助他人的力量才能顺利将信件送出去。

但是,如果一个人送那么一两封信件到还好,怕就怕在一个人要寄很多信件,或者说好多人找同一个人拜托他帮忙寄信。

对方要是性格好,非常容易说话还好,会给将信件一封不落地送到收件人手中。但是要是遇到了那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那可就惨了,因为你一点也不会猜到,他究竟有没有将信件全部传给了你的家人。

其实暂时担当“信差”的人会将信件在半路上就处理掉,也并不是什么让人感到难以理解的事情,毕竟他回城又不是专门来给你寄信的,你又没给他许诺什么好处。

这虽然是一件顺带的事,但是也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就像是今天的人们出国旅游时,被亲戚朋友关照说一定要帮他在国外带够某种产品,结果整个假期啥也没干,就全给亲朋好友买东西去了,换成是你,你憋屈不?

所以,如果你回到古代,当有寄信需求的时候,可千万不要说看在同乡一场的份上啥表示也没有,送点礼物还是非常必要的。

三、找会经常性或者定期出门的人带信

除去让正好要出门又认识的同乡人顺带将信带给家人,还有一种办法就是找那种会经常性出门或者在固定时间里出门的人带信,毕竟同乡人的人除非有事,不然出门的概率也不是特别高。

比如说,在古代不管是宫廷还是在大户人家,负责采买的人就是属于那种会在固定阶段出门的,这个时候如果有信件要寄回家,可以托这些人,将信件顺带带出去。

实在不行的话,还可以在固定时间和家人约定好,在固定的场所拿物件,可能是信件,也有可能是财物。

再比如像商队或者走镖这样的就属于经常性出门的,这个时候一般只需要付上一定的“运费”,对方也会安生地将信件传递到你家里人的手中。

古人寄信也是有注意事项的。

如果是路程比较近的,需要在信纸外面包上一层东西,以免损坏,还有一种就是直接将信件放在一个密封的筒子里面,封上口子,这样即便是遇到下雨天,也不用担心信件损坏了。

小结:

也许你可能会问,那不还有“八百里加急”这一说吗?

确实是有这么一回事,不过这种方法大多都是用于特殊信件的发送,一般都是政府专用,像什么战场上的消息,需要加急请示皇帝的消息,因为事关重大,所以必须要尽快送达。

因此为了方便,路上的馆驿都是供送信的人随时前去更换马匹的。

而对于平常的老百姓来说,他们的家书自然享受不到这个待遇,只能耗费个把月甚至更多的时间,一步一步地传递到对方手中。

和平年代尚还好,一旦逢上灾荒年代,那可真的算得上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情形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349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