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鸽

信息传递方式的转变

发布时间:2022/12/23 23:10:55   

信息传递与我们息息相关

人类之所以可以在众多生物中脱颖而出,一方面离不开高容量的大脑,一方面离不开社会性。

现在只有智人这一个人种基本已经是一种常识了,不管是黄种人,黑种人还是白种人,都是智人。但是早在十二万年前,除了我们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人种,那就是尼安德特人。他们的身体比智人更为强壮,脑容量比我们更加巨大,似乎在这场人属的军备竞赛中,我们已然是一副必输的样子。然而结果是,在两万四千年前,这些似乎站在人类顶端的人种,就这么销声匿迹。

或许有人会有疑问了,这跟信息传递有什么关系?关系可大了。智人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擅长说一些不存在的事情。想象一下,在打猎为生的那个时代,人们坐在篝火旁,一起畅聊对未来的向往,对喜爱事物的渴望……就这样,一边交流着相互的感情,一边组建成更大的群体,一个个家庭组成小团体、一个个小团体组成一个大团体、一个个大团体,慢慢组成了氏族。反观尼安德特人,还是那样各自为营。

可见,信息传递从人种出现开始就十分重要,也跟我们息息相关。

最简单最直观最常用的方式——语言

要说信息传递方式,最常见、最容易想到、也是最常用的莫过于语言了。这也是人们最早的交流方式。人类语言技能的获得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首先,人类必须进化出复杂的大脑回路和更高级的大脑机制,才能拥有说话的能力,而且还要付出宝贵的几年时间教会小孩子说话。付出如此大的代价所为何来呢?

很多人认为,我们拥有语言能力,是因为人类拥有更发达的大脑,有能力做出复杂的手势,还拥有与其他动物迥然不同的发声系统,以及控制面部肌肉表情进行微调的FOXP2基因。但仅凭这些,还是无法解释语言的进化。动物界亦不乏脑袋更大的物种,用手势表达意思在灵长类动物中也很普遍,鸟类虽然没有类似于人类的声道系统,也不拥有人类独特的FOXP2基因,但有些鸟类却能够惟妙惟肖地模仿人类说话。

人类之所以拥有语言能力,与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是人类对符号象征意义的运用能力,以及社会活动中的合作行为。人类是唯一与直系亲属之外的“外人”,就喜好、物品和服务之类经常进行交流的物种。我们还学会了如何与家庭单位之外的人进行合作的方式,例如,当国家陷入战争中时,全体国民都会团结一致对抗外敌。

人类文化的传承、历史的明灯——文字

人类所表达的语言是一种符号,那么这种符号的具象化,就是文字。同时,他也是人类文化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有了文字,人类才拥有历史,才拥有了文化,很多古人的智慧结晶才得以保存至今。我们的夏朝,就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拥有文字,所以西方国家一直不承认我们国家曾经拥有过夏朝文明,但是种种迹象已经足以证明我们的夏朝是拥有文字的。

甲骨文

汉字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至今通行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种文字像汉字这样经久不衰。从甲骨文发展到今天的汉字,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文字的发展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书体演变。

各地出土的陶器上的一些陶符纹饰,已具有文字的雏形。从我们能看到的现存最早的成批的文字资料──商代甲骨文字算起,汉字已经有年的历史。由于甲骨文字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体系,我们可以推断汉字的发生一定远在年以前。汉字的发展可以划分成两个大阶段。从甲骨文字到小篆是一个阶段;从秦汉时代的隶书到如今是一个阶段。

有时候也不一定要靠人类自己——飞鸽传书

飞鸽传书或鸿雁传书,将信件系在鸽子的脚上,然后传递给要传递的人。古代通信不方便,所以聪明的人利用鸽子会飞、飞得比较快、会辨认方向等多方面优点,驯化了鸽子,用以提高送信的速度,通常来讲,鸟类本身会认识回家的路,就像倦鸟归巢一样。

“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苏武牧羊”的故事: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却被匈奴囚禁在北海无人区牧羊。后来两国和好,汉朝使节要求放苏武回去,但单于谎称苏武已经死了。

苏武的副使想出一计,让使节对单于讲:“汉朝天子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雁腿上的信里写着苏武没死……”单于只好把苏武放回国。

此后,雁作为传递书信的使者常常出现在诗文中。“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甚至还用竹木制成雁的形状当做信封,中间夹着书信。也有的制成鱼的形状,并用“鱼素”、“双鲤”等代称书信。

信鸽传书确切的开始时间,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早在唐代,信鸽传书就已经很普遍了。

随风飘扬的空中舞者——风筝

筝是由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的产物,已多年。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

古代放风筝图

放到现在,也仍然有很多地区喜欢着风筝这一美妙的传统,依旧在闲暇之余将他们放飞。或许我们对放风筝并不陌生,但是曾经的风筝并不只是用来娱乐消遣的。

最初的风筝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而制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军事侦察,或是用来传递信息和军事情报。

军事上利用风筝的例子,史书上多有记载。汉初楚汉相争时,刘邦围困项羽于垓下,韩信向汉王刘邦建议用绢帛竹木制作大型风筝,在上面装上竹哨。

于晚间放到楚营上空,发出呜呜的声响,同时汉军在地面上高唱楚歌,引发楚军的思乡之情,从而瓦解了楚军的士气,赢得了战事的胜利。

卷天烈火迎风起,千军万马汇聚时——烽火(标题)

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

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

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

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关于烽火,也有个十分有意思的事情,也就是烽火戏诸侯。这件事可以体现出信息传递真实的重要性,甚至关乎国家的生死存亡。

近代向世界迈进的探索——邮递

中国邮政最早出现在公元年。据史料记载,清光绪二年(年),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请设送信官局,总理衙门就此致函北洋大臣李鸿章征求意见。李鸿章随即向总理衙门建议并获同意,由赫德主持,在北京、天津、烟台、牛庄(营口)、上海五处海关仿欧政办法,试办邮政。

年春,赫德指派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以天津为中心,在上述五处海关实施该项计划。3月23日,德璀琳率先在天津发布公告,开始收寄华洋公众信件,又先后组织了以天津为枢纽的海运和陆运邮路。年7月,天津发行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而现如今随着电子商务物流等现代企业的发展,邮递也逐渐淡出人们视野,被快递取而代之。可以说,邮递只是邮政业务的专有名词,具有狭义性。

新世纪的科技福音——电报

中国首条出现电报线路是年,由英国、俄国及丹麦敷设,从香港经上海至日本长崎的海底电缆。由于清政府的反对,电缆被禁止在上海登陆。后来丹麦公司不理清政府的禁令,将线路引至上海公共租界,并在6月3日起开始收发电报。至于首条自主敷设的线路,是由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所建,年10月完工,连接台南及高雄。年,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天津、大沽及北塘之间架设电报线路,用作军事通讯。年,中俄伊犁交涉,两国关系紧张,李鸿章再以“用兵之道,神速为贵”为由,得以准奏开办电报总局,由盛宣怀任总办。在年12月开通天津至上海的电报服务。天津官电局于庚子年一度遭乱全毁。

年,台湾巡抚刘铭传敷设了福州至台湾的海底电缆,是中国首条海底电缆。年,北京电报开始建设,采用“安设双线,由通州展至京城,以一端引入署中,专递官信,以一端择地安置用便商民”,同年8月5日,电报线路开始建设,所有电线杆一律漆成红色。8月22日,位于北京崇文门外大街西的喜鹊胡同的外城商用电报局开业。同年8月30日,位于崇文门内泡子和以西的吕公堂开局,专门收发官方电报。光绪三十四年(年)9月,江苏省以官款组织淞崇无线电局,供官商通报。中国第一份商用无线电报由淞崇无线电局发出。

为了传达汉字,电报部门准备由4位数字或3位罗马字构成的代码,即中文电码,采用发送前将汉字改写成电码发出,收电报后再将电码改写成汉字的方法。

电报在二战时期对中国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又一次体现出信息传递速度的重要性。

真正的隔空传音——电话

电话的出现要归功于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早期电话机的原理为:说话声音为空气里的复合振动,可传输到固体上,通过电脉冲于导电金属上传递。贝尔于年3月申请了电话的专利权。

美国国会年6月15日号决议确认安东尼奥·穆齐为电话的发明人。穆齐于年首次向公众展示了他的发明,并在纽约的意大利语报纸上发表了关于这项发明的介绍。

固话出现在国内是在年。当时上海英商瑞记洋行在上海开办华洋德律风公司,架起市内电话线路。从此中国出现了电话。年,上海南京电报局开办市内电话,这是中国自办市内电话的开始。中国的长途电话也开始于这一年。

随时随地想聊就聊——手机

“大哥大”

手机,全称为移动电话或无线电话,通常称为手机,原本只是一种通讯工具,早期又有“大哥大”的俗称,是可以在较广范围内使用的便携式电话终端,最早是由美国贝尔实验室在年制造的战地移动电话机发展而来。

如果追溯我们会发现,手机这个概念早在30年代就出现了,当时是美国最大的通讯公司贝尔实验室开始试制的。年,贝尔实验室造出了第一部所谓的移动通讯电话。但是,由于体积太大,研究人员只能把它放在实验室的架子上,慢慢人们就淡忘了。

年4月,美国著名的摩托罗拉公司工程技术员“马丁·库帕”发明世界上第一部推向民用的手机。当库帕打世界第一通移动电话时,他可以使用任意的电磁频段。事实上,第一代模拟手机就是靠频率的不同来区别不同用户的不同手机。第二代手机——GSM系统则是靠极其微小的时差来区分用户。如今,频率资源已明显不足,手机用户也呈几何级数迅速增长。于是,更新的、靠编码的不同来区别不同的机的CDMA技术应运而生。应用这种技术的手机不但通话质量和保密性更好,还能减少辐射,可称得上是“绿色手机”。

年,中国出现第一台手机,他就是传说中的摩托罗拉,可能说这个名字大家比较陌生,但是提到“大哥大”想必大家就明白了。当时,使用中国第一台“大哥大”的是一名广东商人。

信息大爆炸——互联网

互联网(internet),又称国际网络,指的是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这些网络以一组通用的协议相连,形成逻辑上的单一巨大国际网络。

互联网始于年美国的阿帕网。通常internet泛指互联网,而Internet则特指因特网。这种将计算机网络互相联接在一起的方法可称作“网络互联”,在这基础上发展出覆盖全世界的全球性互联网络称互联网,即是互相连接一起的网络结构。互联网并不等同万维网,万维网只是一建基于超文本相互链接而成的全球性系统,且是互联网所能提供的服务其中之一。

我国的INTERNET的发展以年通过中国学术网CANET向世界发出第一封E-mail为标志。(年9月20日,钱天白教授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主题是“越过长城,通向世界”八个字。)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四大主流网络体系,即:中科院的科学技术网CSTNET;国家教育部的教育和科研网CERNET;原邮电部的CHINANET和原电子部的金桥网CHINAGBN。

互联网将世界联系到一起

Internet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大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年,也是研究试验阶段。在此期间中国一些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开始研究InternetInternet技术,并开展了科研课题和科技合作工作,但这个阶段的网络应用仅限于小范围内的电子邮件服务。

第二阶段为年至年,同样是起步阶段。年4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进入Internet,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Internet的国家。之后,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个Internet络项目在全国范围相继启动,Internet开始进入公众生活,并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至年底,中国Internet用户数已达20万,利用Internet开展的业务与应用逐步增多。

第三阶段从年至今,是Internet在我国快速最为快速的阶段。国内Internet用户数97年以后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长速度。增长到今天,上网用户已超过万。据中国Internet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人数为万人。这一数字比年初增长了万人,与年同期相比则增加了万人。

随着网络基础的改善、用户接入方面新技术的采用、接八方式的多样化和运营商服务能力的提高,接入网速率慢形成的瓶颈问题将会得到进一步改善,上网速度将会更快,从而促进更多的应用在网上实现。

现在信息的传递能力或许已经远超我们的信息获取能力,他们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可能会带来更多我们意想不到的价值。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237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