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鸽

贵州日报全域旅游专刊今日关注2020

发布时间:2022/12/21 21:23:53   

-黔游·聚焦-

年贵州文化旅游

十大亮点揭晓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赵林

年,贵州省文化和旅游行业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提高旅游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齐心战“疫”,多举措助力文旅市场强力复苏,全域旅游发展、文旅扶贫工程、智慧旅游建设、特色品牌打造、艺术创作等成果丰硕,满意旅游行动成效显著,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多彩贵州日渐成为国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国内一流度假康养目的地。

近日,由人民网、中国旅游报、中国文化报、贵州日报报刊社、贵州广播电视台、多彩贵州网等新闻媒体联合评选的“年贵州文化和旅游十大亮点”揭晓。

亮点一

文化旅游工作

在全省社会经济发展中位置更突出

年12月9日,贵州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会议公报明确:“十四五”时期,将建设多彩贵州旅游强省和民族特色文化强省,旅游产业化将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个轮子”一起转,着力建设国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国内一流度假康养目的地。

兴义万峰林

亮点二

文化旅游帮扶任务全面完成

高质量完成了省委、省政府交办的“两县”“两乡”“两村”帮扶任务。完成全省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家非遗扶贫工坊发展。年以来旅游产业累计助推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增收。雷山县、丹寨县万达小镇、水城县海坪村等10个案例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

亮点三

全行业齐心战“疫”文旅市场恢复强劲

出台《支持文化旅游业恢复并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与携程集团共同举办全球文化旅游业复苏大会。调剂万元资金扶持困难文旅企业,扶持家文旅企业渡过难关恢复发展;筹资发放文化旅游优惠券促进消费。省领导带队赴杭州、广州、成都等20余个城市开展“避暑季”“秋冬季”主题旅游推介和招商活动。全年旅游市场主体不减反增,没有出现下岗潮,无从业人员感染新冠肺炎。接待好湖北等地入黔游客,确保在贵州旅游安全安心。

亮点四

智慧旅游全面升级

自年5月19日推出“一码游贵州”智慧旅游平台以来,总访问量已突破1亿人次,累计用户超0万人,入驻商户2.7万多家,获省政府网站创新发展优秀案例、省直机关目标绩效考核创新项目一等奖、全省数字民生示范项目。有力助推全域智慧旅游平台管理端和企业端建设,实现5A级景区票务数据接入全覆盖,4A级以上景区实现智慧化管理。

游客扫码

亮点五

文旅项目建设成效明显

年累计发布文旅招商引资项目个,签约项目个,开工项目个,投产项目个。纳入调度的文旅重点项目和“1+5个工程”累计完成投资突破亿元。全省文化旅游产业大招商累计签约项目个,到位资金约亿元,其中央企招商共签约文旅项目27个,累计合同投资额.89亿元。

亮点六

文化旅游活动精彩纷呈

年9月21日,以“旅游新使命健康新生活”为主题成功举办第十五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此次会议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效果明显。组织开展7场“重走长征路”主题宣传活动和“贵人黔行”主题宣传活动。推出十大研学基地、十大康养度假旅游基地、十条长征旅游徒步线路、十条夜间文旅消费集聚街区、十大民族特色美食、十大网红旅游打卡点、十大特色民宿、20家长征路上好民宿和个游客最喜欢的特色旅游商品。宣传推介贵州10大主题条精品旅游线路、条贵州安心跟团游产品和多条贵州自由行产品。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荣获全国旅游标准化优秀组织奖和年国际山地联盟“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奖”。

亮点七

旅游品牌打造实现新突破

赤水丹霞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六盘水市野玉海山地旅游度假区成功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乌当区、百里杜鹃管理区、雷山县和荔波县成功创建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贵阳市、遵义市成功创建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铜仁市荣获“中国最美生态康养旅游名城”,“正安吉他文化产业园”获得第二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资格,雷山西江苗寨通过5A质量景观评审,毕节百里杜鹃管理区、铜仁万山区列为第四批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26个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列全国并列第2位,贵州省旅游商品荣获年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和中国旅游商品大赛共5金9银13铜。

亮点八

艺术创作精品频出

年,全省艺术创作数量大精品多。聚焦脱贫攻坚、疫情防控创作艺术作品1万余个,《腊梅迎香》《村里那些事》《锦绣女儿》《出山!》入选中宣部全国脱贫攻坚题材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雄关漫道》等6部作品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天渠》入选年全国基层戏曲院团网络汇演;《夫妻观灯》入选年国家新年戏曲晚会。

亮点九

文化遗产保护取得实质进展

77个县列入国家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名单,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保护规划、文物保护传承、文旅融合、法规建设有序推进。贵州省博物馆、贵州民族博物馆、四渡赤水纪念馆成功创建国家一级博物馆。仡佬族民歌等18项19处成功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公布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丹寨非遗周”活动永久落户万达小镇。

亮点十

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建成贵州省图书馆新馆,毕节市七星关区图书馆等5个单位获得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单位,完成三个民族自治州个村文化设备配置,新建和改扩建旅游厕所座,制定颁布了《贵州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贵州省公共图书馆条例》。筹建中的贵州文化旅游职业学院通过专家评审。

贵州省图书馆

-全域·潮涌-

清镇:产业融合助推

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赵林通讯员周继录

元旦小长假,清镇市时光贵州归元山居精品民宿游客爆满,由国宴大师精心烹制的特色餐饮“平民国宴”受到游客青睐,预订量激增。四季贵州、乡愁贵州等景区成为热门打卡点。全市共接待游客24.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1亿元。

时光贵州夜景

“全域旅游迸发出强大的吸引力,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科学规划引领和‘旅游+多产业融合’推进全域旅游的发展思路。”清镇市政协副主席、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黄健介绍。文化旅游新业态、新产品、新线路不断推出,旅游产品供给丰富,旅游产业多元发展,产业体系完备,增强了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信心和底气。

近年来,清镇市牢牢抓住全域旅游发展契机,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丰富,紧邻省会贵阳的区位、交通优势,出台《清镇市“十三五”山地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清镇市全域旅游规划》《清镇市现代都市农业总体规划》,将旅游与文化、非遗、体育、农业、教育、地产、商贸、工业、扶贫、研学、大数据等有机结合,走文化旅游产业化融合发展之路。

“十三五”期间,清镇市文化旅游产业投资逾40亿元,先后开发了“四个贵州”(时光、四季、乡愁、寻味)、贵阳体育文化公园、红枫生态体育公园、茶马古镇、恐龙小镇和吾悦广场、老马河街区旅游综合体、长征文化公园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成功打造了2个4A级景区和1个3A级景区。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并通过省级验收,形成了文化、旅游、体育“三位一体”的特色生态之旅品牌,实现全域旅游全面发展。

四季贵州水上乐园

清镇市把乡村旅游作为全域旅游的重点,全力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成功入选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市。红枫湖镇大冲村成功入选“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并与麦格乡观游村、新店镇鸭池河村一起入选第二批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卫城镇坪寨村、流长乡油菜村、巢凤街道平原哨村被评为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并推出了一批标准级以上旅游村寨、星级乡村旅游经营户(农家乐)和优品级乡村旅游客栈,让许多村民吃上“旅游饭”。

泛舟红枫湖

红枫湖镇白泥村村民韩蓉经营怡馨园农家乐,一年纯收入近20万元:“我们主要经营原生态特色农家菜,所有原材料取自村里,客人吃得放心。”

“乡村旅游全面发展,不仅带动了村民就业,还带动了精品水果、蔬菜、生态鸡、黄粑等农特产品销售,实现了农特产品向旅游商品的转变。”黄健说,乡村旅游发展让清镇酥李、葡萄等水果实现了规模化种植,黄粑等特色产品规模生产,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

清镇市精心设计了休闲康养游、农业体验游、生态乡村游、峡谷探险游4条乡村自驾旅游线路,推出“非遗秀”、农耕文化、美食文化、农庄时鲜果蔬采摘、黑砂陶制作体验等文旅产品。精心打造清镇体育旅游特色品牌,国际武术比赛、全国太极拳公开赛、全国亚高原精英越野挑战赛、贵阳·清镇半程马拉松赛、环红枫湖生态文明自行车骑行(徒步)等系列体育赛事,吸引了国内外参赛者。其中,贵阳·清镇半程马拉松赛获得了年国家田径“银牌赛事”和“自然生态特色赛事”称号。

红枫湖中华茶博园

同时,构建起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覆盖、互联互通,形成了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格局。

全域旅游发展,旅游经济腾飞。清镇市旅游收入从年的45亿元上升到年的亿元,年均增长31.72%。

清镇市副市长杜友山表示,“十四五”期间,清镇将以旅游产业化为引领,推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打造“恐龙·树化石”“茶文化”“信鸽文化”“桥梁文化”4个博物馆及相关产业,构建多元旅游产品体系和特色化旅游要素体系,带动文化演艺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大健康药食材产业、养老产业、体育产业等周边关联产业联动发展,打造“景城一体、商旅一体、全要素提升、差异发展”的山地户外运动基地、旅游综合体集聚区、产教融合示范区和宜居宜业宜游的世界旅游目的地。

-多彩·图游-

相约黔东南遇见非遗之美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莫海艺通讯员贺天博

年元旦小长假期间,黔东南州丹寨县万达小镇的苗族飞歌、锦鸡舞、蜡染、剪纸、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和技艺展示成为游客眼中最美的风景。

侗族大歌黄庆松摄

麻鸟式服饰

黔东南州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截至目前,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3处(侗族大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3项72处,省级项处,州级项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8人,省级人,州级人。

蜡染技艺

刺绣

侗族大歌、刺绣、银饰锻造技艺、蜡染、剪纸(苗族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着黔东南人民生活方式、风俗人情、文化理念、非遗文化等,有力助推了黔东南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黔东南州文体广电旅游局供图)

来源贵州日报“全域旅游”专刊

编辑吴娅

编审张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234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