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信鸽 >> 信鸽的形状 >> 经年累月的赏玩,北京人已把放鸽子放成传统
时尚城市研究院独家出品,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
如果你曾倾听北京,在“发动机的轰鸣和电气之音”的喧嚣之外,或许你会在天空中偶然捕捉到一种“嗡嗡嗡”的声音,“时宏时细,忽远忽近,亦低亦昂,倏疾倏徐,悠扬迥荡,恍若钧天妙乐,使人心旷神怡”,那很可能是老北京标志性的声音——鸽哨。
红墙黄瓦老皇城,青砖灰瓦四合院,豆汁焦圈钟鼓楼,蓝天白云鸽子哨。北京人爱放鸽子——当然不是代表“跳票、延期”的放鸽子——的传统,至少始于明清时期,而延续至今。经年累月的赏玩,北京人已把放鸽子放成传统、放成艺术、放成非遗。
鸽子是北京长久以来的活风景。
早在明清时期,北京城里就有专门的鸽子房。据《春明梦余录》记载,明代北京“十库西曰鸽子房”。《明宫史》提到,“曰西安里门,甲字等十库,曰司钥库、鸽子房”。
清代更是王公贵胄、市井细民无不热衷此道。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描写了清代北京鸽子市的热闹情景,“其寻常者有点子、玉翅、凤头白、两头乌、小灰、皂儿、紫酱、雪花、银尾子、四块玉、喜鹊花、跟头花、脖子……其珍贵者有短嘴、白鹭鸶、白乌牛、铁牛青毛、鹤秀、蟾眼灰、七星、凫背……”清代蒋廷锡所画《鹁鸽谱》,记录下了当时各品类鸽子栩栩如生的形态,可惜其中不少鸽子已经绝迹。
《清宫鸽谱》中部分画作。引自王世襄《明代鸽经清代鸽谱》
到了近代,北京人对鸽子热情依旧。京剧大师梅兰芳为了练眼神,鸽子养了百对之多。老舍话剧《茶馆》里有为鸽子大打出手的情节,也是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反映。
梅兰芳与鸽子。图片来源:北京晚报
及至如今,养鸽子依然是不少北京人的钟爱。公园里,成片的鸽子经常停满屋檐。
图片来源:抖音
北京世界公园北京鸽子数量之多,从足环发行情况即可窥见一斑。足环是信鸽的身份证,一只信鸽对应一枚足环,具有唯一性,一般雏鸽出壳后的一周前后佩戴。中国信鸽协会数据显示,年和年两年间,北京信鸽足环发行数量便达到了万枚。
别小看了这些鸽子,大场面它们可必不可少。
国庆70周年庆祝大会现场放飞和平鸽。图片来源:新华社
比如年国庆70周年庆祝大会,放飞的十万只和平鸽,就是从北京市民家中借的。
数百年的传统,北京人已把放鸽子放成艺术。
首先是品类。点子鸽是最古老的鸽种之一,它除了头上有标志性的有色斑点,以及尾羽是有色羽毛外,其余地方洁白如玉,因而得名。还有一种说法是,点子鸽擅长高飞,飞到远处犹如一个黑点,故叫点子。北京人的讲究是,“点子一定要具有‘算盘子儿’脑型、金眼、笨嘴、细白眼皮才上档次。”
点子鸽。图片来源:鸽界信息港
也有来自外国的凤尾鸽,一般鸽子尾羽是12根,凤尾鸽足足有30多根,张开时如孔雀开屏,惹人喜爱。
图片来源:抖音
新华社快看此外还有乌头、铁膀儿、铜膀儿、铁翅乌、墨环儿、铜环儿、玉环儿、秀儿、跟头鸽等诸多品类。
除了品类繁多、赏心悦目外,把鸽子赶到高空盘旋,是北京人养鸽子的乐趣之一。
养鸽人手持挂着红布黑布的竹竿将鸽子轰上天。图片来源:新京报
北京人放飞鸽子主要分为两种。一种叫“走趟子”,选当年或一二岁的成年鸽,这种鸽子喜欢远游,清晨起飞两三盘旋后就会满城溜达,到中午才飞回。
另一种叫“飞盘”,鸽群起飞后,在头顶一再盘旋,渐盘渐高,直近云霄。如果训练得当,能做到三起三落再收盘归巢。
如果放飞鸽子时,偶遇捕食鸽子的鹞鹰,那就需要养鸽人极限操作了,老道的养鸽人会立马“垫”(抛向空中)上一只强壮的头鸽,飞上去引领鸽群安全还巢。
放飞鸽子可不仅仅是一次视觉体验,伴随群鸽飞起,鸽哨的声音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那神奇的空中回响可是老北京的标志性声音。
王世襄在《京华忆往》里写道,“在京城,曾有多少个清晨,人们会听到从空中传来央央琅琅之音,它时宏时细,忽远忽近,亦低亦昂,倏疾倏徐,悠扬迥荡,恍若钧天妙乐,使人心旷神怡……不知道底细的人可能想不到这空中音乐竟来自系佩在鸽子尾巴上的鸽哨。”
鸽哨是绑在鸽子尾巴上的一个小哨子。鸽子在空中飞翔,气流冲击,哨子便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一群鸽子佩戴上不同的鸽哨,盘旋回转,又或是自高疾降,配合上哨音的轻重缓急,宛如一场空中乐队的精彩表演。
图片来源:北京早知道
鸽哨能成为一种北京传统文化,自然有它的门道。鸽哨的材料主要是葫芦和竹子,葫芦做的圆形,竹子做的管状。鸽哨种类众多,根据造型可分为葫芦类、联筒类、星排类、星眼类,每种鸽哨都有独一无二的声音,高低音配合间就是一场鸽群大合奏。
北京鸽哨品种多、制作精。“早年间,老北京制哨名家都要在鸽哨上刻上印记,就像写书法的落款印章。清代时做鸽哨的‘老四家’为惠、永、兴、鸣,民国时做鸽哨的‘小四家’为永、祥、文、鸿,共称为八大家。”
“文”字陶佐文的传承人张宝桐所制鸽哨镌有“桐”字。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年,北京永字鸽哨制作技艺正式列入北京市非遗。年,张宝桐的北京鸽哨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四批西城区级非遗,年又列入第四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随着时代发展,留给鸽子的空间越来越少,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份城市记忆的消失。
北京晴空下掠过的鸽群。图片来源:微博
陶八子大人EighthQuinn北京最美中轴线的鸽舍改造就是一个范例。北京启动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后,百余项文物修缮工程相继开展,而杂乱的鸽舍是一道难关。“鸽子就是中轴线上的活态文化,悠扬的鸽哨是北京城市的声音,‘楼鸽翔集’更是中轴线的历史记忆。”有鉴于此,北京并未拆除这些鸽舍,而是在进行提升改造后将其保留。
转型与磨合中,留住的不只是晴空下的鸽影,更是老北京的文化。
北京晚报《梅兰芳养鸽子有此用途,荀慧生只要有空就赏鱼也因同样原因》;新京报《胡同养鸽人》;藏龙鸽社《“老北京”养鸽习俗拾遗》;麻团儿《从鸽哨看北京养鸽人:什么鸽子最招人待见》;北京早知道《北京那蔚蓝天空中盘旋的鸽子,悠扬的鸽哨,是让人最忘不了的记忆》;北京日报《国庆活动带火的“北京鸽”,有故事》《鸽笼焕新中轴线上鸽哨依然悠扬》
撰文
镝数王诗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