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信鸽 >> 信鸽的形状 >> 四鸽王后代获30位育种不是简单的11
鸽老者——中国信鸽信息网
前两天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中国开尔的一羽鸽子在亚精顿Ⅲ的赛场上获得成鸽组30位,这个成绩的好坏自有鸽友评说。但我在阅读文章时发现,这羽名叫霹雳仟翼的赛鸽大有来头,它是4个鸽王冠军的后代,还是阿曼多的直孙。
霹雳仟翼的父亲是配的后代,母亲同样是出身名门,它是和的后代。这四羽赛鸽都曾在欧洲大赛中夺得冠军,可谓战绩斐然。
当看到这里时,我不禁有些许疑惑,4大鸽王冠军的后代只得30位,与它的先辈们相比确实差距较大,这是否也是另一种层面上的育种差距?在我们一贯的认知当中,都认为强强联合才是最好的,冠军与冠军配对,出的后代一定不会太差。但是上诉这个例子,似乎在告诉我们,育种并不是简单的1+1=2。
想起之前读到欧洲名家对于育种的作法:(1)比赛鸽通常以两系杂交作出,赛后除非记录杰出的才留种。(2)留种之鸽多以纯系近亲作出为主。杂交鸽除非记录很好,同时又保有原系统特征的,才允许留下来作种。不难看出,欧洲名家对于育种都追求一个“纯”度,而不是一味地去追求“赛绩”与“赛绩”的结合。
这与我们国内育种存在明显差异。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国内似乎更加注重“赛绩”,喜欢杂交。国内大部分鸽友的注意力似乎都集中在比赛上,对于育种缺乏耐心,没有多余心思去理解育种中巧妙的问题,而是喜欢大包大揽,几个冠军凑一对,相信一定会作出好鸽,但是往往一到国际赛场上就被打回原形。这或许是这么多年国内一直向欧洲引入赛鸽,自己难以作育出代表鸽系的原因?
荷兰詹森系的先驱者,凡林晋特(克拉克)和哈透奇曾说:“保持一个系统的特性(纯种),比赢几次冠军更重要。”我个人十分赞同这一观点,好的血统需要传承,若是中途杂交过多,容易造成后代基因遗传的缺失,也容易造成后辈一代不如一代。育种不是简单的算数相加,而是耐心积累、不断专研的结果。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国内鸽友都可以作育出代表自己的鸽系,走出国门,在国际赛场上发光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