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信鸽 >> 信鸽的习性 >> 流动的边界新冠疫情叙事式数据可视化
作为艺术设计背景的创作者,我们以此概念为基础,尝试用艺术语言对疫情数据进行处理,打破大众对数据冷静、中立、准确的刻板印象,展开对沉浸式数据叙事体验的可视化探索,设计并开发了疫情数据驱动的互动网页。
由于新冠疫情尚未结束,数据还在持续变化,我们选取了截止到武汉解封(年4月8日)前的统计数据作为样本。使用到的数据来源于以下两个渠道:中国媒体平台譬如丁香园、澎湃新闻等,这些平台汇总并整理了国家、地方卫健委官方发布的疫情统计数据;通过爬虫技术和人工筛选清洗获得的来源于社交网络的相关疫情数据。根据可获得的数据集类型,我们将网页分为四个章节,尘埃——数据集是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发展态势;灯火——数据集是微博肺炎求助超话下发布的求助信息;泪雨——数据集是疫情期间殉职者的个人信息;春华——数据集是全国各省份的治愈病例。四个版块互相呼应又层层递进,从开篇事态失控及混沌的全局视角聚焦至个体命运,视觉语言采用尘埃、窗户、灯火、信鸽、雨滴、花朵等意象进行隐喻。
网页开篇采用视频轮播的形式,混剪了来源于多个社交平台的疫情影像,用户由此进入后面四个篇章的数据探索。
第一章尘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发展态势
截止到年4月8日,中国一共例确诊患者。网页主视图上由确诊病例汇聚的病毒模型支持鼠标互动。左侧每日新增确诊的气泡图呈现疫情的整体发展态势。鼠标点击气泡图可以查看任意一天的确诊病例数量,主视图中也呈现出与之数量匹配的粒子构成病毒模型。
第二章灯火——微博“肺炎患者求助”超话下发布的求助信息
“窗”成为这个特殊时期的一个集体记忆符号,黑夜中微光闪烁的万家灯火,透露出脆弱和焦灼。我们将求助的家庭都比作透出灯光的窗户,每一只从窗口飞出的信鸽代表每一条求助微博,喻示个体发布的信息在社交平台上的流动和传播。
点击窗户,进入到二级界面,扇亮灯的窗户对应条求助微博,点击能查看到发布的文本详情。窗户灯光的颜色映射了文本内容的情感倾向,暖色代表积极,冷色代表消极,白色为中性。点击左边的关键词检索,有相同关键词的微博求助信息的窗户将会被点亮。
第三章泪雨——全国抗疫殉职者个人信息
这个版块的数据是疫情中名殉职者的信息数据统计(截止至年4月8日),我们选择了雨夜的视觉场景来进行诠释,流动的雨点缅怀和哀悼平凡却伟大的牺牲者,是为大地注入养分的雨,也是寄托群众深切哀思的泪。
每一滴雨滴代表了一名殉职人员,按照殉职时间降落。雨点的长度映射逝者的年龄,颜色映射性别,涟漪的位置信息映射殉职省份。鼠标滚动后进入详情页面,用户通过点击雨点查看殉职者的具体信息。
第四章春华——全国各省份的治愈病例
最后一个版块是整个体验中最为特殊的环节,前三个篇章铺垫的迷惘悲凉的情感基调将在这里回暖。花的中心扩散开来颜色的透明度映射了该省份累计的死亡数量,花朵的半径长度映射一个省份的治愈数量,一片花瓣对应一个地级市,一根花蕊代表一例外部输入的治愈病例。用户通过滚动鼠标触发花朵逐一绽放的动效,点击某个花朵可以查看该省份具体的治愈情况。这种交互的设置让用户直接参与到象征“治愈”的生命之花的绽放中去。
受到数据集、实现技术等限制,我们未能在作品中详尽地探究疫情中“流动”与“边界”的种种问题,体验网站有待优化后再向公众开放体验。
我们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反思,数据可视化究竟是拉近还是疏远了我们与真实的距离?数据的客观分析似乎不再是可视化唯一重要的任务,我们尝试为可视化注入更多的艺术元素,建立数据与观者的情感纽带,而非小心翼翼地维持一种中立而冷漠的态度。未来,相信随着公布具有公信力统计数据的渠道不断增多,艺术家和设计师将会运用这些数据创作出更深刻的可视化作品。
特此感谢北京大学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实验室袁晓如老师与谭绍聪等同学,在疫情期间对全国疫情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并对作品中部分内容提供了专业的数据支持;同时感谢郑越升先生在我们清洗数据时遇到的技术问题中提供了诚挚的建议与专业的指导。
课题成员
朱钧霖周薇王瑞
指导老师
龙娟娟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