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信鸽 >> 信鸽的习性 >> 飞鸽传书不太现实,古代书信往来艰难,现代
当今我们想要联系一个人,通过网络啊、电话啊、短信啊等等,如通过网络,大家通过私信就能联系任何人,比如我或者其他人,总之是联系起来特别方便。而在有电话,网络之前人们的联系方式却是很艰难,就像杜甫曾经说过‘家书抵万金’,可见这种书信是弥足珍贵,尤其是战乱时期,百姓流离失所,想要得到亲人们的信息就更加迫切,没有更好的联系方式,只能通过书信来得到对方的消息,书信寄托着人们的期盼和希望。
驿站
寄送书信的发展也经历了长久的时间,早在商朝时期我国的邮驿(骑马送信的称为邮驿)就已经出现了,可邮驿主要是政府人员,替政府办事,比如政府的文书、军事情报等都是通过驿站来传递,驿站其实也就是给邮驿补充能量以及换马的功能。驿站这个词也不是在最开始就用的,开始只叫作‘驿’,后来元朝统治中国,蒙古的一些词汇也融入到了汉文化里,比如这个‘站赤’就是蒙古语,驿和这个音译的‘站赤’结合就成了驿站这个词。
驿站是官道寻常百姓没有资格使用,到了宋代,驿站才对寄送私信开放了一些,不过只给官员开放,并且只能写一封,所以平民用不了官道,但是还想寄信件给别人那怎么办呢?
寄信方式
很多人受影视剧的影响都会想到用信鸽寄信,不过在古代还真不太会用飞鸽传书,主要是因为用信鸽很难送到信,鸽子确实有认识回家路的天性,但必须经过严格训练才行,普通鸽子还不行,必须是信鸽,这个成本太高,寻常人家很难承担得起,而且信鸽也只会往家飞,想要来回飞是不可能的,所以成功率低,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其实送信方式一般不用鸽子,富裕人家当然就不用说了,他们都养着马,有家丁等去送信,平民百姓一般都会找熟人带信,比如进京赶考的,或者官员等,不过赶考的书生就时间比较长,收到回信那也很长时间了,找官员的话可能也只是偶尔的情况,不可能次次都找官员,另一个方式就是找商人,商人南来北往做生意,也会走很多地方,不过既然是商人肯定会收费的,而且费用也不低,但找商人的话速度上肯定比书生等要快一些。
信件存放
古代书信的来往一般都会经过很长时间,有的一两个月,有的一年半载的,所以对信件的保存也需要特制的工具,这就出现了邮筒。制作邮筒也是比较讲究的,一般百姓都是用的竹子做的,而有钱的富贵人家会用一些玉作的,或者用皮革、铜等制作,虽然邮筒不一样,但是寄信后的心情都是一样的。
信件寄出后都期盼着回信,如果得不到对方的回信,便是鸟无音信,石沉大海了,如果得到回信,便会手舞足蹈,欢喜奔腾。身为现代人,很少再寄信了,古人的那种心情或许我们也很难体会,古人等上一两个月收到回信就觉得很快了,我们现代人等上一两分钟或许都觉得时间很漫长。
不知大家对现在快节奏的生活作何感想?
感恩你在此驻足,感恩你品览拙作!
贾宝玉说“怪不得他们拿……”,让贤淑的宝钗生气了,只因太痴顽
李白和杜甫同样写白帝城,两人难较高低,只因心境不同
影视剧中的侍卫佩戴腰刀的方式对吗,清朝时,很多佩戴都是反着的
谁说古代仕女图是眯眯眼的,那是不了解这种眼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