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字,预计学习时长3分钟图源:unsplash过去几个月我一直在学习软件开发,常常会注意到一些开发概念。就在最近,我偶然发现了一个最疯狂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十多年前,一家使用慢速互联网的公司想出了一个主意:使用世界上最耗时的互联网传输大量数据,并与信鸽竞速,目的地是他们约50英里外的办公室。当然,我和大多数人想的一样,他们实在是闲得慌,信鸽怎么可能打败互联网。故事中常见的反转发生了,处于劣势的一方胜出,信鸽成功地占了上风。但我的第一反应依然是:“这太荒谬了。我从没听说过这样的事情。这不可能!”但随即我又想到之前给别人发送一个30分钟的视频时,上传和传输有多么复杂。信鸽和互联网的整个故事引出了算法效率的概念,也就是“BigO”。当我现在回想那个故事时,很容易看出信鸽是多么忠实地在运输。不管信鸽运送的是什么,它们的飞行路线都是一样的(不考虑恶劣天气)。然而,互联网与之大相径庭,传输时间与数据多少密切相关。那么传输时间和数据多少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样的呢?BigO就是关于输入变量的运行时间尺度。信鸽的传输速度表示为O(1),而大量的互联网传输时间表示为O(N)。下面是关于“BigO”和标准增长顺序的一些常见例子。需要注意的一点是,BigO总是假设上限,即认为算法将执行最大次数的迭代。O(N)是一种算法,它会线性增长,并且与数据集大小成正比。它将决定函数是在读取完第一个元素后返回true,还是在读取完等式的所有项后返回false。它代表一个函数,其算法与输入规模的平方成正比。当增加更多嵌套迭代时,输入规模可能会变大,这只会增加等式的复杂性,也可以进行三次或者四次迭代。O(1)非常简单,它代表的函数不管输入次数是多少,取值总是保持不变。它代表的函数对于输入中的每个元素,函数性能将翻倍。该函数对每个输入数字递归调用两次,直到它小于或等于1。其中一个例子是斐波那契数列,其通过将前面两个数字相加得到下一个数字实现一串数字的迭代。(2,2,4,6,10,16,26,42…)最后,还有O(logn),在此我不再赘述了。如果你对算法或分析其整体可扩展性和效率感兴趣,那么建议你继续深入了解BigO。留言点赞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tp/5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