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鸽

雅昌月度2018年7月策展人影响力榜

发布时间:2022/10/24 20:24:08   

导言:“雅昌月度策展人影响力榜单”是雅昌艺术网从媒体角度对当代艺术领域的策展与展览呈现进行全面搜集、记录与跟踪,从专业角度解读“策展人”每月所策划的展览在学术性、策划执行、公众认知及影响力、国际化推广、盈利能力等方面的能力与创新。

7月1日策展人:长谷川祐子“指南针/Saudade:UnmemorablePlaceinTime”复星艺术中心

7月3日策展人:樊林“万川曾映月——四人风景研究展”广东美术馆

7月6日策展人:赖素铃“仙人的树林”邬建安汪天稳联展上海震旦博物馆

7月13日策展人:杨小彦、叶向明“热观念与冷硬边——对一种绘画发展趋势的研究展”岭南美术馆

7月14日策展人:崔灿灿“弥留”赵赵个展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7月17日策展人:AndreaSchlieker温故而知新:作品与文献回顾香港白立方画廊

7月20日策展人:LorenzoBenedetti、魏祥奇“首届平遥国际雕塑节”平遥古城

7月21日策展人:冯博一、田霏宇“思想与方法”徐冰个展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7月26日策展人:冀少峰“湖南:当代艺术出版索引—”与“李路明:艺术时间—”宋庄美术馆

策展人:长谷川祐子指南针/Saudade:UnmemorablePlaceinTime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试图创建过去和未来的连接

▲本次展览策展人长谷川祐子

▲“指南针/Saudade:UnmemorablePlaceinTime”展览现场施勇作品《Saudade》

“这场展览可以是打开了解葡萄牙当代艺术的窗口。”策展人长谷川祐子讲到,此次展览中,“Saudade”是一个葡语词汇,原本用来表现对人、或对过去的怀念,但是它带来的情境不只是忧伤,也有希望、甜蜜的情感。

▲若泽·佩德罗·克罗夫特《无题》,

图片由HelgadeAlvear基金会提供

图片版权:圣保罗州立美术馆

长谷川祐子表示,我们当下这个时代,当我们需要面向过去和未来时,会充满很多不确定性。我们有非常强烈的生存欲,希望自己的过去和未来相连,希望通过美学、诗意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感受。可以说,每个人的心境都是这样,我们正处于“Saudade”的时代。同时,Saudade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隐喻,代表我们正视图创建过去和未来的连接。

展览现场:中葡当代艺术的对话

此次展览汇聚了12位中葡当代艺术家的近件作品,涵盖绘画、综合材料创作、装置、影像等多种媒介,亦是国内首次对中葡两国当代艺术发展的系统比照和学术梳理。

▲“指南针/Saudade:UnmemorablePlaceinTime”展览现场若阿纳·瓦斯康塞洛斯的大型装置《女武神》

展览以若泽佩德罗克罗夫特的3D纪念雕塑《无题》拉开序幕。克罗夫特用镜子和玻璃来操控光线,阴影和反射的效果,以此来创造新的空间。进入二层展厅后,若阿纳·瓦斯康塞洛斯的大型装置《女武神》便进入眼帘。这件作品创作于年。作品中各式各样珍贵的装饰品,华丽织物,如钩针编织的作品,展现了复杂精致的手工艺技巧。刘建华的作品《虚拟场景》被放置在展厅中央。艺术家将赌场的筹码堆砌成一座城市剪影。展览三层以施勇的同名霓虹电装置《Saudade》开启,关小的《一个和剩下的全部》《叮叮ja》《蹦极》《野土》展厅中央。程然的视频作品《信鸽(狂人日记-纽约)》记录了局外人对纽约生态的考察。

▲“指南针/Saudade:UnmemorablePlaceinTime”展览现场佩德罗·瓦尔德斯·卡多佐作品

从展览中可以看到,葡萄牙的艺术家更偏向从自身的状况出发创作作品,而中国艺术家有非常强烈的主观性,以及对事物的一种展望的视野。

策展人:樊林“万川曾映月——四人风景研究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风景里的文化与记忆

▲策展人樊林

此次展览是一场专题研究性当代艺术联展,展览从“风景与文化”、“风景与记忆”、“风景的‘人造’可能”几个不同的角度出发邀请艺术家洪磊、胡介鸣、倪军、杨国辛四位艺术家对“风景”问题进行探讨。

▲胡介鸣《儿子系列之二》,摄影,80cm×cm,年

▲倪军《量子无踪》,布面油画,20cm×40cm,年

风景正在当代语境中被重构。今天由于观看方式与观看视野的日渐多元化,当代艺术对“风景”的诠释与解读也逐渐融合了历史、文化、记忆等多重元素,赋予了“风景”这一概念更多维度的深层意味。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广东美术馆与策展人樊林共同为学界和观众呈现了这样一个非传统意义上的风景展。

展览现场:看“风景”认识自我

▲杨国辛《传说-江南》,综合材料,cm×85cm,年

▲展览现场

整场展览以一种诗意化的方式呈现了“风景”在时空变换中的图式变迁,在展厅中游走,观看风景的同时,也让观众思考社会、文化、历史及自我,比如洪磊作品中对于“风景”的诠释脱离了传统的观看方式,引发观者对生活化的“风景”进行思考。胡介鸣的创作基于观看者的身份认知,倪军的作品多以西方历史文化为依托,他对于“风景”的认知更多来源于不同文化时空与场域下“风景”所带给观者的心理感受,杨国辛则试图从创作方式的研究层面对“风景”的表现进行探讨,为“风景”的呈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策展人:赖素铃“仙人的树林”邬建安汪天稳联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关于天与人、古与今、神话与真实

▲艺术家邬建安、上海震旦博物馆馆长赖素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汪天稳 

▲展览“仙人的树林”展览现场

由上海震旦博物馆馆长赖素铃策划的“仙人的树林”邬建安、汪天稳联展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交融远古神话、历史文物、非遗传承、当代艺术的能量场,在这里,“仙人的树林”是个神秘的未知世界:它将神灵、自然与人的力量交织在一起;让过去、现在与未来同存。通过两位艺术家的创作,让震旦博物馆华丽的水晶厅,与当代艺术家邬建安创造的远古洪荒,形成诡谲的魔幻场景。七扇长窗射入的彩虹之光,却圆融包容了看似怪诞的一切,并以非遗传承人汪天稳的皮影之美,带我们重新发现民间美术贴近土地与人的温度。展现传统文化基因中活跃的艺术能量。

展览现场:仙人的树林是什么样?

▲展览“仙人的树林”展览现场

▲展览“仙人的树林”展览现场

梦幻的七彩水晶厅,诡谲的远古洪荒之景,充斥着土地温度的皮影之美……远远望去好似一场瑰丽的梦境,这是此次展览呈现的场景,在“仙人的树林”里,由15棵黄铜雕镂的树状雕塑组成的白日森林,安静而诡秘,臀部生出五官的野猪;绒毛褪去皮肤渐渐变成银色的小鹿;长着豹子尾巴的大象……那些我们熟知的动物,突然演变成了奇怪的模样,散布在《白日梦森林》之中的10个奇特的动物形象,构成了这件格外吸睛的作品《征兆》。这10位异形动物“朋友”,由仿真动物兽皮和环保材料制成,与神秘的金色“森林”互相呼应,形成了神秘瑰丽的仙家园林。

▲展览“仙人的树林”展览现场

在展厅的正中央,高耸的那件作品,便是象征着天地连通的《通天树》。它由传统皮影的材料与工艺制作而成。许多张源自古代玉器纹饰的巨型脸孔连缀拼叠,形成了柱状巨树的形态。透过表皮的巨大缝隙,一头黑色的巨牛正用深邃的眼眸凝望着你。巨型的墙面绘画前,伫立着一支神灵造型的“巨笔”;在形如祭祀兽皮的神灵另一侧,是一段播放着记录视频的影像装置,这便是邬建安先生的艺术作品《仙人笔》,在《仙人笔》一侧的小屋中,充斥着非遗传承人汪天稳先生制作的72件社火皮影。房间外是“《降火龙》的诞生”展区,当然现场还有《降火龙》皮影戏表演。

策展人:杨小彦、叶向明“热观念与冷硬边——对一种绘画发展趋势的研究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呈现绘画的新趋势

▲岭南美术馆馆长叶向明

这是一场旨在以“硬边”作为视角来串连起一条关于中国当代绘画某些现象的新线索的展览。展览主题“热观念与冷硬边”,借用了麦克卢汉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预言的未来媒介发展的可能分类。麦克卢汉提出“热媒介”与“冷媒介”,用以区别不同交流模式和信息分享模式的差别,在这里,“热”与“冷”的意义在于人的介入程度与方式。

▲杨国辛好果子布面油彩

▲袁晓舫新世界——四机编队布面油画

本次展览借此分类去观察三十年来发生在中国当代艺术现场的一种独特倾向,这个倾向长期被认为是波普艺术,但其实这种“硬边”的、去掉生动的、平面化的画面本身,是试图通过针对绘画性所发生的否定性追求,去除空间描绘的深度,以及轮廓虚实的习惯性处理,通过对物的冷峻刻画,把观赏变为思考,从而激活观念本身,使观念成为物之存在的隐喻,用以突破视觉之藩篱,让思考成为常态。

▲钟飙铁观音布面油画、丙烯

▲郭晋女孩头像No.1布上油画

展览现场:展示“硬边”绘画在中国的各种形态

展览呈现了杨国辛、顾雄、李邦耀、袁晓舫、魏光庆、叶向明、郭晋、钟飙、汪凌、韩建宇、毕蓉蓉、黄一山、马文婷、曾曦、周霞美、袁泽强、彭杜、郑梓程、李冠廷等19位艺术家的作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硬边这样一种方式在中国绘画当中的延伸以及所形成的各种形态。

▲“热观念与冷硬边——对一种绘画发展趋势的研究展”展览现场

走入展厅中,一幅幅作品极具视觉冲击力,比如杨国辛、李邦耀、魏光庆、袁晓舫等,以平涂的方式挪用文化图像,后期延伸到图案化或广告化的消费品和家居生活图景描绘以及新媒介创作等;岭南画院院长叶向明以不同的基调和貌似抽象的图案组织了各种错综复杂的人与自然的梦幻形象;四川美术学院郭晋和钟飙的作品则具有魔幻的意象,大部分形象处于朦胧和流动当中,透示出对于自身处境或世界图景的观照。

策展人:崔灿灿“弥留”赵赵个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展示现实社会挽歌

▲赵赵《弥留》铜,不锈钢,铁,尺寸可变,

“弥留”是艺术家赵赵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举办的最新个展,展览由崔灿灿担任策展人,这是一个与猫有关的展览。

年的某个午后,赵赵在工作室外面的沥青公路中间看到了一只猫的尸体。被多次碾压后仅存下一些印痕和毛屑,基于其多年创作的高度敏感,他用粉笔描摹下了这个形状,后用金属重新锻造。此次展览,几千块材质、大小各异的碎片,组成了20多只猫的图形,镶嵌在铺满展厅地面的沥青之中,揭示出赤裸裸的残酷现实。

▲赵赵《弥留》铜,不锈钢,铁,尺寸可变,

展览命名为“弥留”,是一个生命最后“回光返照”的状态,那是一种肉体已经死亡,但精神却还是清醒的独特体验。借用一只猫的尸体,赵赵在展厅里呈现了生命的挽歌,亦转化成为一个具有抽象美学意味的现实社会挽歌。

展览现场:死亡的沮丧与无奈

黄铜的闪烁,不锈钢的反射,黑铁的凝重,蓝铁的迷幻,曾经柔软的毛发,如今变成了坚硬无比的碎片,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的展厅里面,顶窗洒下的光线,把人的目光拉向地面,借着作品的反光,迷幻而又肃穆。

▲赵赵《弥留》铜,不锈钢,铁,尺寸可变,

▲赵赵《弥留》铜,不锈钢,铁,尺寸可变,

人们的在展厅中穿行,经过布满碎片的地面,光线、角度、时间、距离和不同的心绪,展场如一场弥撒。空旷的展厅地面铺成了柏油路,那是工业化进程中的标志化产物,金属锻造的图案隐晦地道出猫在公路上的无妄之灾,平时不会在画廊里出现的工业化气息跟变形的猫的图案糅杂在一起,是面对死亡的沮丧与无奈。

策展人:AndreaSchlieker温故而知新:作品与文献回顾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温故而知新

作为纪念白立方画廊成立二十五周年的展览,“温故而知新:作品与文献回顾”呈现了安东尼·葛姆雷、安塞姆·基弗、雅克·雷纳、翠西·艾敏、莫娜·哈透姆……等世界顶级艺术家的36件作品,对白立方画廊走过的路进行简短回顾。

▲白立方画廊成立二十五周年纪念展现场

▲白立方画廊成立二十五周年纪念展现场

“除了对过去的回顾,这个展览最重要的一点是向大家介绍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他们有些没有在香港做过展览,有些做过展览但也许还不为大家所熟悉。但从白立方画廊的整体来说,他们代表着白立方的过去,也代表着白立方的未来。25年走到现在,对白立方来说,不过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在短暂的回顾之后更想展望未来。所以,我们将此次展览命名为‘温故而知新’。”

展览现场:穿梭于“记忆空间”看尽三大洲的顶级艺术家

▲位于展厅中间的“记忆胶囊”

▲位于展厅中间的“记忆胶囊”

▲地面层展间:安东尼·葛姆雷的雕塑作品

▲安塞姆·基弗的雕塑《达芙妮》()

在此次香港举办的白立方画廊成立二十五周年纪念展中,两层展厅的中心,策展团队匠心独运地打造了两个“记忆胶囊”,这狭小的胶囊,似乎有意地被打造成一个亲密的观展空间,展墙四面密密麻麻地悬挂着有关画廊25年来的相关物件、图像、影片、文档与海报等等:观众可以看到从伦敦运来的第一家画廊的老招牌;早年伦敦举办画展时,不少英国名流出席现场的老照片;翠西·艾敏梳着小辫子的年轻身影……在这记忆胶囊中,观众有种时间错置的恍惚感,重温白立方一路走来的旧时光。

策展人:LorenzoBenedetti、魏祥奇“首届平遥国际雕塑节”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以雕塑为历史与内在的意志

本届雕塑节的主题为“雕古塑今”,其中的国际对话部分分别由国际著名策展人LorenzoBenedetti(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国家馆主策展人)和青年策展人魏祥奇策划。

▲拉斐尔·海帝作品《我们并非前往火星—去不复返的人——平遥1》

以“以雕塑为历史”为主题的国外艺术家部分呈现了约瑟夫·博伊斯等19位国际重要艺术家的最新的创作,“展览主题“以雕塑作为历史”,就是想要通过雕塑材料传达一种历史观,展览就像一座桥梁把中西方嫁接在一起,这也是此次展的主要目的。”策展人LorenzoBenedetti讲到。

▲尤纳·弗莱德曼《Scribbles》

▲尼娜·贝尔《小猫咪》大理石、筷子,,大都市图片画廊(纽约)

中国策展人魏祥奇讲述了一个中国故事:“我要讲的是一个中国故事,所以展览大家可以看到徐冰、张羽、邵帆、向阳、隋建国、展望和宋东等的作品,这一条线下来,我想呈现一个文化的人,哲学的人到一个温暖的人的故事。”

展览现场:一场由雕塑构筑的视觉盛宴

将10吨水泥和涂料涂在平米的地上会是怎样的感觉?将长度为2公里的铝线缠绕在一起会不会很好玩?将大理石雕刻而成的石狮子打碎,在用面包缝合起来,这是何意?垃圾也可以变废为宝,做成精美的艺术品,艺术家是如何化腐朽为神奇的?这便是此次展览的魅力所在。

▲宋冬《同床异梦3》

▲徐冰《背后的故事:溪山秋色图》

在平遥古城电影宫巨大的展场中间,可以看到艺术家拉斐尔·海帝的作品《我们并非前往火星——去不复返的人·平遥》,它就是用10吨水泥和涂料涂创作的,艺术家将水泥和涂料平铺在平米的展厅中,置身其中仿佛穿梭在彩虹海洋中,非常的绚丽多彩,匈牙利艺术家尤纳·弗莱德曼就是那位用2公里铝线创作艺术家,作品由平遥的学生以及居民共同完成,表达其对于平遥古城建筑群的独特理解。宋冬在此次中展出他的《同床异梦》系列三。观众踏进展厅首先看到的是以多面彩色镜子镶嵌于旧门窗上的一个多面立方体,观者只有转到作品背后才会发现别有洞天的“万家灯火”,这些作品的材料是艺术家从平遥收集而来的废弃物,里面甚至还有老乡送的番茄酱。这是一个非常好玩又引人思考的现场。

策展人:冯博一、田霏宇“思想与方法”徐冰个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思想与方法”折射中国当代艺术生态

▲UCCA徐冰个展“思想与方法”展览现场

“在UCCA的个展,我觉得更多是给北京的或者是首都不同文化界的人观看。”策展人冯博一讲到,徐冰最新个展以“思想与方法”为主题,在两位策展人看来,这代表了徐冰艺术创作的特点。冯博一谈到:“徐冰不仅仅是在某一个艺术领域做的比较好,而是在创作观念上带有启发性的。他本人也一直强调他的艺术对人们是有启发的。”

▲策展人冯博一导览现场

▲策展人田霏宇导览现场

通过展览,策展人希望让观众看到徐冰熟悉的代表作之外,也能了解到许多不是很熟知的,具有实验性,甚至还未完成的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徐冰40年来创作的艰辛、劳作、手工性。尤其是早期的作品,在80年代末一直到90年代,徐冰的创作带有的原始爆发力与感染力。当今来看虽然社会发展非常快,新媒体、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等都介入到艺术创作当中。徐冰这样一种艺术观念和艺术方法到底还有没有价值?对现在年轻人到底有什么样的启发,是展览希望给更多观众,给更多艺术家,更多年轻艺术家提供的参照。

展览现场:徐冰的“图书馆”

▲《文化动物》,装置及表演,现场还原及影像记录

▲《背后的故事:树色平原图》(正面),,磨砂玻璃及各种装置

展览中,徐冰大部分的作品集中在UCCA的大展厅中,《天书》呈现于甬道展厅;《蜻蜓之眼》与《凤凰》呈现在小展厅内。展览布展的特别之处是在大展厅中间搭建了一个通道,将不同时期的作品分隔开来,以“图书馆”陈列的方式按照时间线性的线索对徐冰的作品进行归类。

▲UCCA徐冰个展“思想与方法”现场

▲UCCA徐冰个展“思想与方法”展览现场

▲UCCA徐冰个展“思想与方法”展览现场

整个展览形态上体现出了徐冰的文人气,作品之间的每一个细节相互牵引产生出更多的张力,由于UCCA空间特有的高度与空旷度,使整个展览看起来非常安静、通透,既丰富,也不杂乱,走完整个展览,对徐冰会形成一个全面的理解。

策展人:冀少峰“湖南:当代艺术出版索引—”与“李路明:艺术时间—”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呈现文献中的中国当代艺术史

▲策展人冀少峰

“湖南:当代艺术出版索引—”与“李路明:艺术时间—”作为宋庄美术馆重新开馆的大展,以文献的方式展示了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

▲艺术家李路明

策展人冀少峰表示,湖南美术出版社在以李路明为代表的编辑们的主张之下,把这个时代最具价值的知识、信仰、艺术、思想带给这个社会,带给读者新知,他们严肃的学术立场,严谨的学术态度,不仅与改革开放同步,更为当代艺术发展史积累了丰硕史料,涉及艺术的风格、思潮、样式、交游、师承、艺术史书写、文献档案、个案研究……他们一步步见证了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阵痛,也透过一本本刊物,一部部书籍,一个个活动,为这个时代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艺术的记录。

▲《艺术市场》的出版文献及过往刊物

此次展览是对湖南美术出版社中国当代艺术相关文献以及艺术家李路明年以来的艺术创作的一次系统性展示。作为中国国家画院当代艺术档案库有责任为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及作品的梳理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并推动文化艺术事业进一步发展。

展览现场: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现场

▲-开始的艺术家全集

展览分为两部分,步入展场,犹如置身于一个大型的图书馆,在这里可以看到中国当代艺术各个时期的出版刊物及文献,理解那段中国当代艺术从无到有的历史。比如《画家》,集中大篇幅推出当时尚处于萌芽状态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为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第一本彩版刊物,《当代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史上首家以“当代”命名的艺术刊物,专注于当代艺术中问题讨论。十余年后,“当代”为名的刊物此起彼伏,“当代艺术”一词也呈泛滥之势。

▲《画家》集中大篇幅推出当时尚处于萌芽状态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为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第一本彩版刊物

▲近期的时间系列(~),李路明开始在视觉图像表达中延续他的出版梦。

展览的第二部分呈现了艺术家李路明年至年创作的艺术作品17件,《时间TIME》绘画作品系列,是模仿美国刊物《TIME》的封面人物而创作。然而在他的《时间TIME》系列作品中,封面上的伟人英雄逐渐消隐,代之而来的是他自己熟悉又熟知的朋友面孔。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斑驳的历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163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