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信鸽 >> 信鸽的繁衍 >> 邮票芯片,中国首枚NFC芯片邮票问世
河南商报记者张逸菲/文受访者供图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多人不会选择写信寄信了,邮票像是上世纪的“老玩意儿”,几近失宠了。
可全世界首枚芯片邮票的发行,让中国邮票汇集了部分热度。科技赋能邮票,听起来新鲜,也代表着邮票收藏界的地位,即使作为邮资的比重减弱,但其文化价值可能越来越大。
收藏者的散票
即时通讯还未全面普及时,书信还是很有地位的。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木心在诗里这样写。没有网线,人们靠纸笔寄托情绪。信封是信鸽,一张张邮票,是给信鸽的“辛苦费”。
贴邮票可不能鲁莽,小小薄薄的一张票,一点胶水就够了,温柔小心地贴到信封上,投入邮筒的一刹那,心里默念,“快点到那人的手中吧。”
接到信件,看到信封上好看的邮票,会轻轻把它揭下来。上面有邮戳不打紧,这种带有情怀的收藏也不专业,可那又怎样,这可是来往的见证。
不过,互联网技术的迭代,科技促逼社会生活愈加高效,对比信件邮寄的“慢”,人们不得不选择便捷的沟通工具,邮票主要的功能属性,已经不再被这个时代所需要。
方寸知天地,集邮博古今。如今,小小一枚邮票,从最初的邮寄费用标识,伴随岁月的流逝,成为浓缩的艺术藏品。
“集邮实在是一件浪漫而又遥远的事情。”有网友说道。
邮票仍在发行,收藏的功能凸显,“每年发行的年册也不贵,购买是一种习惯,”收藏者崔新光(化名)说,“还有你们年轻人总说的,也是一种情怀。”
他是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生活里没有太多娱乐,花花绿绿的邮票是生活里多姿多彩的记忆和颜色。从年开始收集散票,到年开始购买套票,直到现在,崔新光还保留着每年一本年册的习惯,“只是不怎么翻着看了。”
收藏者的散票
最近,邮票这个逐渐从人们生活中淡出的物品,因为技术的加持,被推向舞台中央。
9月26日,中国邮政发行了中国首枚NFC芯片邮票,这是世界首枚实现芯片读写的邮票。
该邮票植入一枚μm的NFC芯片,用户可通过APP读取芯片内容,而植入的特殊代码,确保每个收藏者手中的邮票都独一无二。
公交卡、门禁卡的技术使用在邮票上,这样的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
这次的邮票发行,怎么会与NFC技术进行合作?
据中国邮政官方透露,NFC芯片的植入,可以记录每一次读取的信息,通过数据记录和分析,可以实现消费者使用分析,市场云推广,为发行区块链邮票打下基础。
每一个纪念张拥有一个唯一芯片,但邮票本身并不包含这个芯片,换句话说,这套纪念张的功能,只能用来收藏,同时,内置的芯片还能记录这张邮票的流转记录。
不过,这个记录业内又一个“首次”的邮票,还没有开始在郑州发行,“据我了解,芯片邮票的发行量在十万枚左右,这已经算是非常小的量了。”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邮展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家级邮展评审员周峰告诉河南商报记者。
并且,这次邮票的发行,是中国邮政为庆祝全国最佳邮票评选颁奖活动,特别制作的邮票纪念张,其首发地为活动举办地点,甘肃敦煌,周峰分析,“全国发行总量就很少,等真正到河南省,更是凤毛麟角。”
收藏者的散票
对于邮票收藏者而言,能够将我国首次推出的芯片邮票收入囊中,有点可遇而不可求,“邮票收藏领域还是有些小众,但大家的收藏热情并不比热门收藏领域低。”周峰说。
年猴票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放开了邮票收藏市场,激活了收藏者们的热情。年,正值猴年,中国邮政发行了“猴票”,但那时,大家对集邮的热情并没有特别高,还未发现它的价值。不过,当时的猴票,放在现在是一票难求了。能够持有一张“猴票”,是能给集邮事业增添谈资的事情。
“现在,一张猴票得卖到一万三四了,”周峰告诉河南商报记者,当时,不管从制作工艺、还是本着节约的理念,一整版邮票数量较大,整一版的猴票是一共八十枚,“所以,如果有人手里还有整版的邮票,那可值钱了。”
对于收藏者们而言,邮票作为有价证券的一种,其因升值带来的潜在收益固然可喜,但是他们更享受的,是收藏邮票时,发展-找寻-拥有的全过程。崔新光说,五十到七十年代的人,成长过程中,娱乐项目比较贫瘠;周峰也表示,邮票静态但精致的图画,填补了当时生活的色彩,“邮票不仅外观好看,它的文化价值也越来越被激发出来。”
“其实,现在仍有不少人在收藏邮票,”周峰说,八十年代时,我国每年的邮票发行量大概在-万张,邮票市场最繁荣时,每年的发行量最高达到三千万左右,“目前,我国每年邮票发行量在六七百万张,但比起邮票市场火热产生的‘泡沫’,现在的数字还是比较真实了。”周峰坦言,收藏者的群体,大部分还是几十年的“老人”了,“既是爱好,又是习惯。”
收藏者的散票
收藏市场热度持续,收藏者热度未减,如此对比下,邮费作为邮票的经济效益似乎下降了。是不是可以认为,当下,邮票的主要功能,只体现在收藏上?
“并不是。”周峰的回答有些出乎意料,“如果你经常在邮局,会发现投递员每天的工作量很大。”周峰说,哪怕是即时通讯当道、生活节奏加快,但依旧通信的人也还有不少,“亲朋友好友间,恋人间的情书,还是有一些人愿意通过写信沟通。”另外,居民外出旅行,在旅行地向亲朋好友寄明信片,这种手写祝福的仪式感和纪念意义,也一直是这些年流行的形式。
此外,不少企业来往信函较多,商务信函,也贡献了信件邮寄的收入。如今,宣扬传统文化的力度加大,以小小邮票为载体,形式亦显得特别。周峰说,虽然各省没有设计和制作、发行邮票的权利,但可以在收藏邮票的包装上进行二次加工,这样的创意更能取悦收藏者们。
“比如关于十二生肖的邮票,小动物们,”周峰说,邮票到手后,工作人员会根据主题、样式在包装上“做文章”,“比如给十二生肖的小动物设计一个家,包装上体现了各个小动物的展示窗口,观赏性和收藏价值也更高。”除此之外,将河南省的特色文化和事物,形成邮票设计稿,向中国邮政总部进行推荐,是工作人员一直在努力的方向,周峰说,“被选中的不多,但对于能代表河南的豫剧等文化形式,我们一直在努力。”
(编辑刘梦鸽熊子文)